首页 > 最新动态 > 专家访谈|史杰:推动心理咨询行业规范化发展,构建专业可信的服务体系
最新动态
专家访谈|史杰:推动心理咨询行业规范化发展,构建专业可信的服务体系
2025-09-044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业者资质难辨、伦理规范缺失等多重挑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注册系统副主委史杰在接受《健康时报》专访时指出,心理咨询师应具备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恪守“善行无伤害”的职业伦理,并呼吁加强行业培训与监管。为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已于2025年6月推出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旨在通过规范化注册、培训与监督,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推动心理咨询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轨道。本文深入剖析行业现状与出路,为公众选择靠谱的心理咨询服务提供权威参考。

“本想请心理咨询师开解自己,却听了心理咨询师不少指责和批评。”“花了上万元的咨询费,却感觉没什么效果。”很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介绍自己“失败”的心理咨询经历。

 

如今,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心理咨询的野蛮生长,但想找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心理咨询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健康时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大众对心理健康认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接触心理咨询,也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发现。


心理咨询的价格目前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普遍依据咨询师的资质、从业经验,从每小时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据了解,心理咨询师服务收费价格等尚无统一的标准。在这样的市场模式下,高收费、乱收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此外,也存在心理咨询师资质难辨的问题。当记者打开某机构心理咨询师的介绍,“个体咨询时长1000+小时”“从业经验XX年”“参加XX连续培训项目”……五花八门的个人简介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选择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非常重要。部分心理咨询师专业技能存在不足、服务不规范,他们不仅无法解决来访者的问题,甚至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医生张强(化名)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了一个“令他后怕”的病例:


2024年6月,26岁的患者蓝蓝(化名)遭遇情感问题后出现自伤行为,被送往医院急救。后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张强的门诊就医。就诊时,蓝蓝的情绪很不稳定,经过详细评估,蓝蓝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被建议住院治疗。


张强了解到,蓝蓝有情感障碍病史已有10余年,既往有多次的轻度躁狂发作。


在此次自伤行为前,蓝蓝在网络上以视频聊天的方式接受了长达半年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在这期间,她多次有过自伤的想法和行为,也向线上的心理咨询师反馈过。


在张强看来,心理咨询师在看到来访者有明显的自杀观念和自伤行为时,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例如联系患者的亲属,告知患者当前的自杀风险;或者直接报警,寻求警察的帮助;或者要求亲属陪同咨询等。


此外,心理咨询师应明确地告知来访者,其当前的情况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若非自伤后被家人及时发现,蓝蓝的生命可能无法挽救。不规范的心理服务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张强说。


“掌握精神病理学知识,能够对来访者的精神状态做出准确评估,这是心理咨询师的重要职业能力。”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史杰表示,心理咨询师应具备识别精神障碍患者或潜在精神障碍患者的能力,当发现来访者具有精神障碍表现时,心理咨询师应意识到来访者已不再适宜接受心理咨询,应该将其转诊至医院精神专科诊治。


职业资格认证已经“退场”

2002年7月,原劳动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启动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培训鉴定工作。


2003年4月,我国开展首次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统一鉴定。


然而,这一迄今为止唯一被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职业师资格认定,仅持续了16年。


2017年9月1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140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并强调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这其中并不包括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至此,心理咨询师退出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舞台。


在2019年发布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或许可以找到这一变化的原因。


《方案》提到,推动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分批调整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19年底前建立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实现由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政府不再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史杰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全程参与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过程,担任过多次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评委。


“此前的职业资格认证,实际上也存在不足之处。”史杰表示,起初我国极度缺乏心理咨询相关人才,因此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证的门槛并不高。这导致一部分专业能力不足的心理咨询师进入市场,被行业和来访者所诟病。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取消后,包括史杰在内的行业内人员都在期盼,能有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的职业管理体系出现。然而,从2017年职业资格取消至今,一直未能有更受认可的职业能力认定,职业管理出现“真空”。


近几年,更有不同层级不同机构颁发的所谓“证书”出现在市场上,仔细甄别便能发现,一些机构打着“职业资格证书”的名义,实际上从事的是职业技能培训。这些证书的“含金量”不一,培训质量更是良莠不齐,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史杰认为,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存在一些不足,其中就包括对职业伦理的系统学习。


在课堂上,史杰经常给学生们讲述一个真实案例:一位所谓的心理咨询“专家”接待了一位因堵车迟到了20分钟的来访者。一进门,这位来访者就跟“专家”鞠躬道歉,“专家”却冷冷地回复道:“要知道你来这么晚,我就约别人了。”引得来访者再次道歉。此时,这位“专家”又打断来访者的道歉,“别说那么多了,赶紧开始吧!”


“当时大脑懵懵的,一片空白,什么也没听进去。”这位来访者后来在接受史杰咨询时回忆到,虽然之后的40分钟里他与“专家”完成了咨询过程,但他全程都沉浸在自责和懊悔中。


“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名义上是开始了,但实际上这场咨询已经‘结束’了。”史杰说。


史杰表示,“心理服务最基本的职业伦理是‘善行无伤害’,一切从对方的福祉出发为对方提供服务。这位咨询师的言行已经给来访者造成了压力或伤害,损害了双方的专业关系,而良好的专业关系,是心理干预发挥效果的基本前提。”


史杰介绍,一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至少应当具备系统的知识培训、合规的见习实习与督导经历。恪守专业伦理正是心理咨询师职业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史杰看来,这一部分在既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培训体系尚且存在不足。


“伦理贯穿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因此,从培训教学,到见习实习、督导过程,都应该把系统的职业伦理学习纳入其中。这一要求应该纳入专业人员职业培养体系之中。”史杰说。


此外,近年来网络心理咨询飞速发展。在史杰看来,网络心理咨询虽然为来访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缺少必要的肢体语言交流、信息不对等、适宜性评估困难、保密措施不足等缺陷。加之目前互联网心理咨询在我国缺乏相关条例、规范的约束,处于管理的“真空地带”,因此存在一定的潜在隐患。


推动心理咨询行业规范化发展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心理咨询相关企业超13.5万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对心理咨询行业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行业的规范程度切实影响着每一位来访者,如果心理咨询师的能力和客观的咨询环境与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匹配,可能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咨询师和咨询机构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另一方面,心理咨询行业亟需“正本清源”,消除大众对行业的一些误解,让行业真正成为国民心理健康的推动者。


“社会永远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史杰回忆起2008年抗震救灾期间,一大批心理咨询师奔赴灾区,为救援官兵和震区人民提供心理疏导的场景。“心理健康不是一部分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只有行业规范了,容易被人们接受了,心理咨询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2025年6月7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上线。作为这一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史杰介绍,这一项目旨在吸纳更多的从业者进入规范体系,实现对专业人员的规范化培养,并进行监督管理,以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水平与规范性,推动心理服务行业向规范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在注册要求上,该系统对从业者的专业背景有明确要求,仅限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四个专业的本科或以上学历人员进入。


对于 2017年之前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者,若符合注册条件,还需补充完成此前未进行的见习实习、个体及团体督导、伦理培训等内容,方可完成注册。


除专业人员注册外,注册系统还包含专业机构的注册。符合条件的单位(包括社会上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均可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将被授予证书。同时,协会还成立了专家组,对注册系统内的从业者进行监督管理,如有被投诉的从业者,专家组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查证核实并处理,严重者将会被开除出注册系统。


“我们希望为从业者创造良好的专业氛围,让从业者有获得感与职业认同感,在协会组织的‘大家庭’中共同成长。”史杰表示。

 

但史杰也有更进一步的想法,未来如果注册系统获得社会及行业的高度认可,他希望这种模式能够成为国家层面的行业准入机制和规范的重要参考。“如果能够形成类似国际上的执照管理体系,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有力监管,相信会促进心理咨询师行业向职业化、规范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本文来源:转载自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客户端

健康时报记者:武星如 曹宇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