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术大会 | 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AI赋能校园心理健康:探索与实践”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最新动态
学术大会 | 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AI赋能校园心理健康:探索与实践”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11-0726


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第十七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于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融合促进发展,创新驱动未来”。大会期间,第十七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专题研讨会于10月16日下午顺利举办。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交叉前沿,汇聚了来自科研院所、教育系统与科技企业的专家代表,共同探讨AI在校园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与干预中的创新实践与伦理挑战。




背景: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社会亟需科技赋能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快速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与多项全国性调查,我国6—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已达17.5%,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均超过20%,自伤和自杀风险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严重不足,全国仅有约3—4万名专职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及心理教师,供需缺口高达数千万。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存在区域与城乡差距、师资薄弱等结构性矛盾。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及时看见?”成为教育与心理学界的共同命题。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校园心理健康工作带来新的可能——通过智能识别、动态筛查与多模态干预,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的科学防线。然而,它也引发了对隐私保护、伦理边界与教育本质的深层反思。





汇聚跨界智慧:

探索AI赋能心理健康的中国路径

会议由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秘书曹成琦等人主持。六场主题报告聚焦标准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校本实践与伦理前瞻,展示了AI在校园心理健康中的系统性应用。


北京中科心理援助中心执行秘书长方若蛟介绍了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牵头制定的团体标准《中小学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智能化动态评估指南》,阐述了标准立项背景、总体框架与伦理守则,提出“知情同意、隐私保护、退出自由”三项核心原则,为校园心理健康智能化评估提供了制度化框架。


杭州市二中白马湖学校德育与家育中心主任舒敏分享了“心立方”智慧校园建设经验,展示了滨江区教育局与宇视科技联合打造的多模态身心健康平台,通过“无感采集—动态筛查—连续分析—前置干预”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立体化守护。


宇视科技文教体业务平台总工潘国萍作《多模态智能技术赋能身心健康动态筛警平台》报告,揭示了“心理学大脑+视觉智能分析”背后的技术逻辑,介绍了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表情、语音、社交、运动等)的学生心理画像系统及本地化安全防护架构,实现“安全优先、隐私可控”的预警机制。


中科创新院人工心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核心专家王曦带来《基于AI与VR技术的心理剧: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新路径》,展示了AI结合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心理干预创新方案。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心理学科主任白晓宇介绍了“AI赋能‘家校社医’协同共促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探索实践,依托AI心理伙伴系统,实现学生心理危机的“尽早发现、及时报告”,并推动教育、医疗、家庭的三方协作。


最后,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徐航博士作专题报告《人工智能用于心理健康:现状、挑战与未来》,从AI技术发展史出发,梳理了其在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伦理治理中的最新进展与全球案例。她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心理学研究与服务方式,但同时必须警惕算法偏差、隐私泄露与人机关系失衡的风险。





聚焦伦理挑战:

京杭两地的思想交锋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人工智能+心理健康的公共安全与伦理挑战”中,徐航主持北京与杭州两地专家展开跨界对话。论坛现场聚焦“AI红线”“隐私保护”“教育温度”等议题,思想碰撞热烈。


来自北京57中的白晓宇博士坦言,AI心理产品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试用了两个聊天系统:孩子有时会觉得不舒服甚至愤怒,但有时候太温和、太尊敬,孩子反而觉得‘不像朋友’。”她指出,AI要真正帮助孩子,首先要理解他们的语言与情绪逻辑。她同时强调隐私与舆情风险:“对于录人像、头像识别,家长顾虑很大。”


来自北京学校的程岚校长指出,AI可以辅助教师观察风险,但不应替代判断;AI的使用目的应限定于心理支持与危机预防,而非学业评估。“人机协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判断力。”


来自杭州白马湖学校的舒敏则从实践者角度回应:“我们在探索,每一步都很谨慎,每个执行都尽可能规范,符合安全底线。我最感激的是杭州市和滨江区的开放与包容——没有他们的支持,学校不敢尝试;也感谢宇视科技扎扎实实的努力,让我们不再孤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白玉萍教授提出:“工作要合法合规,情理法相统一,做好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京杭两地风格不同,杭州的开放、包容、执行力、创新力更为突出,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和致敬。”她表示,北京作为国家行政中心,教育心理工作也更为谨慎。自十七部委《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颁布后,北京市积极响应,注重顶层设计,连续出台《身心健康二十条》《加强医教协同指导意见》《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指导意见》等政策。“让孩子们笑起来、动起来、强起来”,成为北京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目标。


杭州教育研究院陆怡汝副教授则描绘了“杭州的快”:“北京稳扎稳打,能让心理与人工智能从渐进到深层结合。杭州大力推进,源于两个底气——有DeepSeek、‘黑神话·悟空’,有开创的土壤。滨江区虽小,却聚集大量高新企业与核心科技,本土的宇视科技给予了持续支持。教育局的底气还来自浙江省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包容的环境能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更多资源整合。北京更谨慎,杭州更开放,两地携手,AI心理健康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浙江大学何洁教授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指出:“AI心理筛查提高了精准率,避免了传统方法中过度判断、过度贴标签的问题。但在干预阶段,如果孩子与AI对话、陷入单向交流,就可能从一个坑掉进另一个坑。”她提醒,“要防止心理老师在专业水平不足时过度依赖AI,从而削弱与孩子间的情感沟通。”她进一步指出:“AI时代已然到来。儿童语言与兴趣正在与AI融合。AI筛查、预警、干预将像体检一样成为常规。关键是防止滥用、确保精准。尤其在少子化时代,AI作为辅助工具能助力精准教育与积极心理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公安大学洪卫军教授从国家治理视角指出:“AI技术一定积极有效,遇到问题就逐一解决。”他以公共安全“雪亮工程”为例说明:“这一工程覆盖全国,效果显著,涉及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应急管理与民生服务。初期建设时,我们也面临隐私争议,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通过法规与技术共同完善,最终形成了‘安全优先、隐私可控’的平衡机制,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安全、社会管理最优的国家之一。”


他指出:“青少年心理问题同样是社会痛点。无感、动态的多模态AI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是主要手段,同样可以在校园心理健康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安全治理与校园心理健康,本质都关乎‘人及其行为’,机制可相互借鉴。校端环境更单纯,我们完全有可能做得更好,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把问题前移,平衡好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

分论坛报告人及嘉宾合影





技术向善:

共建可信赖的心理健康未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但其应用必须以儿童福祉为核心,以伦理规范为前提。白玉萍寄语:我们做的不要太少,我们做的也不要太多,谨慎用好AI工具的功能,让孩子们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中去爱、去恨、去受伤、去疗愈,成为真实的自己。洪卫军教授寄语:AI赋能、科技向善,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使用工具的人。未来,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将继续推进《中小学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智能化动态评估指南》的实施,完善“科技赋能、伦理先行、安全可信”的校园心理健康生态,促进AI技术真正成为守护青少年心灵的温柔力量。



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