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聚合,勾勒心理健康新图景
在“融合促进发展,创新驱动未来”的第十七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氛围中,10月17日下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科技与人文聚合助力职业心理健康”主题分论坛如期举行。专委会部分委员、以及其他对该主题感兴趣的听众110人次参加报告大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宋华淼致辞后,拉开了专委会分会序幕。
这次分论坛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职业心理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与实践先锋,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度研讨,为职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思考。
本次分论坛以“科技赋能+人文关怀”为双主线,六位主讲人从技术研发、院校实践、特殊职业服务等多元维度,系统呈现了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的创新路径,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温度的思想盛宴。
Part.01
1.AI赋能心理测评:从单模量表到多模融合的突破
心理测评的技术革新成为论坛首个聚焦焦点。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付威威总工程师以《从单模量表到多模AI》为题,揭示了人工智能推动心理评估升级的核心逻辑。他指出,传统单一量表评估已难以适应复杂职业场景需求,而融合智能体与多模态技术的新方案,能够通过行为数据、生理指标等多维度信息,实现对个体心理特质的动态化、全面化评估,为企业人才选拔、员工心理管理提供了更科学的决策工具。
图1 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付威威总师
2.科技普惠校园:构建便捷可及的青年心理支持体系
科技的普惠价值在院校场景中得到充分体现。大连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鲍英善主任以《心+科技=心的N次方》分享了高校“自助心理训练中心”的建设经验。该中心构建的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将心理训练课程、放松引导模块等资源数字化,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获取便捷化心理服务,有效解决了高校心理服务覆盖不足、供需失衡的痛点,为青年职业心理素养培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图2 大连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鲍英善主任报告
Part.02
1.XR+AI创新:精准评估特殊职业认知与心理状态
针对高风险职业群体的心理服务创新,成为论坛的重点议题。中关村国家实验室张守龙老师提出的《“XR+AI”探索情境化认知和心理评估新方法》,为特殊职业心理干预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生成式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火灾、应急救援等仿真场景,结合AI实时分析受训者的应对行为与生理反应,可精准识别认知模式与心理短板,为消防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群体的心理选拔与针对性训练提供科学支撑。
图3 中关村国家实验室张守龙老师报告
2.数字分身与VR训练:破解特殊职业心理服务难题
部队、消防等特殊职业的心理服务难题,在技术赋能下迎来破解思路。康泰科技苏展峰老师在《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跨学科融合》分享中,重点介绍了“专家数字分身”在部队的应用成果——成功研发心理专家数字人,将顶尖军事心理学家的专业知识与干预经验数字化,打造24小时在线的心理服务载体,有效破解了偏远哨所、远洋舰艇等场景下优质心理资源匮乏的困境,实现了专业服务的规模化覆盖。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王婧一老师则以《从应激接种到认知增强:基于VR的心理韧性训练体系初探》为题,展示了为消防员量身定制的VR训练系统,通过沉浸式模拟高危环境,让受训者在可控场景中提升抗压能力,实现了从被动心理防护到主动认知提升的跨越。
图4 康泰科技苏展峰老师报告
3.人文赋能:让职业心理服务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在技术热潮中,人文关怀的价值被特别强调。江西省心理卫生协会段苏怡老师以《表达性艺术治疗赋能职业活力》为题,从人文视角为论坛提供了重要平衡。她指出,人工智能可提升服务效率,但艺术创作、情绪表达等非技术手段,在释放职业压力、激发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通过职场绘画治疗、戏剧疗愈等案例,证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能够构建更立体的心理支持体系,让职业心理健康服务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图5 江西省心理卫生协会段苏怡老师报告
图6 《表达性艺术治疗赋能职业活力》互动过程
Part.03
论坛尾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分论坛清晰勾勒出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的未来图景:以数据为驱动、人机协同为支撑、普惠便捷为目标的服务新模式已初具雏形。作为第十七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的重要成果,本次分论坛的举办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更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实践路径。随着科技与人文的双轮驱动,职业心理健康事业必将迈向更精准、高效、温暖的新阶段,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职业人群的心理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