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帮助计划(EAP)专业委员会分会场圆满举行
2025年10月19日,第十七次中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为期一天的员工帮助计划专业委员会分会场顺利举行。本次专题活动以“员工心理健康赋能企业发展”为主题,通过主题报告、案例研讨、圆桌对话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了中国EAP领域三十年的发展成果与未来趋势。来自全国各地的EAP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实务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员工帮助计划的发展路径。
现场照片
三十年发展回顾:从“员工帮助”到“组织赋能”
上午学术报告按议程推进。上半场由中央财经大学张红川副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张磊晶主任医师主持。中国心理卫生协会EAP专业委员会主委、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赵然教授首先作了《中国员工帮助计划30年发展与展望》的主题报告。
赵然教授深情回顾了中国EAP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她指出,中国第一个EAP项目可追溯到1995-1996年在联想客服中心的实践,至今已近30年。2013年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的成立,标志着EAP事业站在了中国心理学的高端平台上。
“EAP服务不同于传统的个体心理服务,它面对的是两个客户——组织和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赵然教授强调,“真正的EAP应该聚焦工作场所,回应组织的特定需求,将组织行为学、心理健康知识和专业技术相结合。”
她分享了令人振奋的数据:在美国,2.8亿人口被EAP覆盖;世界500强企业100%拥有EAP服务;中国国资委102家国企中,95%已开展EAP工作。一项长达13年的追踪研究显示,组织在EAP服务中每投入1元钱,回报高达8.59元,这充分证明了EAP的价值所在。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员工帮助计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然教授主题演讲
技术创新与实践探索:EAP服务的专业化路径
西南大学杨东教授在《PMCC技术与组织EAP专业人才发展》报告中,提出了“心理教练-管理教练-能力教练”三位一体的PMCC模式。他强调EAP应当从单纯的“心理健康服务”升级为“应用心理学在组织中的应用”。“西游记中孙悟空遇到的三位师傅——菩提老祖、唐僧和如来佛祖,恰恰对应了能力教练、心理教练和管理教练三种角色。”杨东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EAP人才发展的多维路径。
西南大学杨东教授主题分享
齐鲁制药代表分享了企业EAP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从员工心理健康切入,逐步发展成为涵盖积极组织建设的完整体系。该公司通过“防促结合”的策略,建立了内部EAP专员网络,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实现了从个体关怀到组织效能提升的跨越。
华东交通大学舒曼教授则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心理健康服务的本土化实践。他提出:“中国文化是种滋养的文化,一种幸福的文化。我们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情、助人自助、助人成事。”
华东交通大学舒曼教授主题分享
圆桌对话聚焦EAP价值
关于EAP的价值逻辑如何从“隐性成本”转向“组织赋能”,大美心田科技公司总经理郑红文结合其二十余年经验,提出了“企业认知税”这一深刻概念。她指出,当员工陷入情绪困扰时,其认知资源会被大量占用,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与创新力的下降。因此,她强调,EAP通过心理咨询、管理者教练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这一隐性成本,直接提升组织效能;换言之,EAP不仅是“健康服务”,更是组织韧性的核心构建者。
在明确EAP的核心价值后,如何从甲方视角将其深度融入企业管理全周期便成为关键。对此,辽河油田工会主席范小平基于其企业二十年的实践,系统地提出了五个关键维度:具体而言,在组织效能层面提升工作效率,在安全防控层面构建全员心理防线,在管理融合层面嵌入员工职业生涯全周期,在危机管理层面建立长效跟踪机制,以及在文化构建层面将服务延伸至员工家庭。范小平进一步强调,为了让EAP价值获得领导层的持续认可,必须主动搭建展示平台,让服务成果被看见,从而赢得坚实的组织支持。
那么,作为服务提供方,乙方又应如何实现从“健康服务”到“伙伴关系”的战略升维呢? 安赞企业管理顾问公司CEO明明总指出,这一根本性转型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在服务定位上,要从心理健康延伸到组织效能等核心业务;其次在服务焦点上,要扩展到管理者层面,通过教练式辅导赢得决策层认同;最后在合作本质上,要从交易式服务转向信任式关系经营。她特别以危机管理为例说明,EAP不应仅是事后干预的“消防员”,而应帮助企业建立预防机制;这正是EAP实现商业价值与专业价值共赢的关键。
最后,无论是价值的实现还是服务的升维,都离不开高校在EAP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中所扮演的基础性角色。山东中医药大学心理系申燕教授指出,EAP的可持续发展亟需专业化、本土化的人才队伍。为此,该校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设置了融合心理学与中医智慧的课程体系,并通过与医院、企业的合作,设立行业导师制,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她欣喜地看到,具备EAP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正日益受到各系统的青睐,这标志着心理学就业的“红牌”正在被EAP点亮。
三位讲者同时担任现场点评,就案例落地、指标口径与伦理边界进行回应,使讨论更加务实可行。
圆桌对话合影
实践-科学-实践(PSP)研讨:EAP价值的深度挖掘
下午分会场聚焦实践与科学的双向促进。员工心理健康赋能与组织发展专题由陕西师范大学宋国萍副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苏家春主持。PSP专题研讨创新性地采用了案例研讨模式,三位资深EAP服务机构负责人分享了实战经验。
PSP专题研讨合影
首先,章智云老师发表题为《赋能角色蜕变,构筑企业韧性——从个体适应到组织发展的EAP实践》的主旨演讲。她指出,EAP拥有“守护员工福祉”与“驱动组织健康”的双重使命,其价值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塑造心态”。EAP正在从“福利项目”向“战略必需”转变。“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标准,”她强调,“EAP从业者需要具备数据分析、科技整合和管理洞察能力,真正理解企业战略。”
章智云女士报告分享
随后,邓宁老师以《组织心理赋能服务》为主题,结合近二十年一线经验,分享了从“心理筛查”到“赋能转化”的服务升级路径。他提出,心理测评应成为组织洞察与决策的核心抓手,通过数据化、可视化手段精准识别员工心理状态,实现从“问题发现”到“系统干预”的全链条支持。并介绍了一套24题快速筛查工具,结合AI情绪识别技术,实现了对重点人群的精准服务。“我们要让员工掌握‘心理卫生’能力,就像饭前洗手一样自然。”
邓宁先生报告分享
第三位发言人,张伦庆老师带来了《银行业管理者与EAP专员的角色适应与挑战》的案例分享。他指出,银行业EAP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让管理者从“绩效导向”转向“人本关怀”。通过系统的EAP专员培养与角色转换机制,聚焦银行业EAP专员培养,提出了“三重角色”理论:在谈心谈话室是EAP专员,在办公室是管理者,走出职场是朋友。这一模型帮助银行管理者平衡业绩要求与员工关怀,实现“严父”与“慈母”的双重领导力转化。“选拔比培养更重要,激励机制是关键,”他分享了银行业EAP专员培养的成功经验。
张伦庆先生报告分享
PSP作为专业研讨活动的创新,讨论聚焦热点EAP案例,集合行业智慧,探索问题本质,寻求解决之道,从先行者的最佳实践中给与会者带来启发。
青年委员专场:AI时代EAP的新趋势
青年专场聚焦新生代EAP与人工智能,由专委会秘书马敏副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张丽教授与中国民航大学李敬强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在该专题活动上,新生代EAP从业者带来了前沿思考。
首先,祝宁馨老师分享了AI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实践。“我们不是让冰冷的算法模拟人类感情,而是通过技术让人们真正看见自己,”她介绍了基于16个维度量化标准的AI心理咨询模型。
祝宁馨博士报告分享
然后,毛寒晓老师提出了“4C职场”理念——掌控感(Control)、满足感(Contentment)、连接感(Connection)和人文感(Compassion)。她分享的数据显示,2023-2024年,因组织变革寻求EAP帮助的员工比例显著上升,焦虑情绪占比达58.2%。
毛寒晓女生报告分享
最后,赖丽妍老师呼吁EAP行业进行技术和专业双升级。“小红书上‘心理健康’话题浏览量达57亿,新时代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所有权意识已经觉醒,”她指出,“EAP必须从传统的服务模式向数字化、个性化方向转型。”
赖丽妍女士报告分享
会议还设立“智慧共创”环节,来自各地的EAP从业者、心理专家及企业代表围绕“EAP的角色转化与文化融合”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AI赋能、基层服务落地等多维度提出建设性建议,充分展现了行业的开放、包容与创新精神。
横向课题立项:推动EAP专业研究
活动还举行了EAP横向课题立项仪式,由浙江省联合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包潘晓现场宣布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孙启蒙《基于七维心理支持模型的智能化EAP小程序开发与实证研究》和北京大美心田公司的于海荣《焦点解决方法论对青年职业倦怠干预中的应用研究》两个课题获得立项支持,体现了专委会对EAP实证研究的高度重视。
包潘晓(左)与横向课题负责人合影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员工帮助计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然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EAP事业发展进入了组织化、标准化、战略化的新阶段。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EAP的本土化实践和专业化发展,为员工幸福和组织健康贡献专业力量。”本次专题活动内容丰富、讨论深入,不仅总结了中国EAP三十年的发展经验,更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专委会的成立,中国员工帮助计划事业将迎来更加规范、专业、创新的发展新阶段。
撰稿人:王艳
审稿人:赵然 马敏 高伟
